兰州拉面不能吃?蛋黄派和榴莲酥是垃圾食品中的垃圾食品?近日,某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央视及各大卫视曝光17种巨毒食品名单》的文章,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经查证,文章中罗列的食品安全信息,实为恶意篡改编造或是对旧闻翻炒的谣言,该谣言危言耸听,以PS、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方式制造谣言,恶意传播已造成部分公众恐慌。
进入2018年,食品谣言仍然屡禁不绝,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治理谣言的重要性。专家曾早就指出,食品谣言泛滥成灾,很大程度上源于造谣传谣者利用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蓄意编造、偷换概念,甚至刻意抹黑,诱导消费者对其产生不信任感,而一些消费者又常常缺乏科学判断。
“眼球博弈”已成为谣言传播中的最大动机。为追求“10万+”而制造噱头、牟取利益,一些网络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扮演了“感染者”的角色,帮助谣言像“流行性病毒”一样扩散传播。食品安全谣言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扰乱了百姓的消费判断,损害了行业发展,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
而治理食品谣言一定要下重拳,推动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共治谣言的长效机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一直不遗余力开展辟谣工作,治理谣言。2017年,国家食药监总局联合10个部门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同时在多平台主动发布监管信息,并建立了辟谣数据库和科普网络平台。自去年以来,总局共发布辟谣信息85条次,目前数据库已经收录3万余条次。此外,国家食药监总局还联合公安、网信部门等进行联合执法,对食品谣言的制作者进行拘留和处罚。
截至目前,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共发布70余条权威辟谣信息,发布及转发相关食品科普信息累计1000条,在引导公众走出食品安全认知误区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联盟也呼吁,在建立协同合作机制的同时,应继续加强对制谣、传谣者的处罚与追责力度,尤其是要更加明确谣言判定细则和危害量化标准,进一步强化《刑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涉食品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还我国食品行业和广大消费者一个清朗、和谐的网络环境。
相关链接
1月12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举行。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安全部主任彼得·本·恩巴瑞克(Peter Ben Embarek)通过视频向活动的举办表示了问候。对于消费者关注度极高的“垃圾食品”传闻,恩巴瑞克做出了澄清。他表示,世界卫生组织(WHO)从未发布过一份名为“十大垃圾食品”的名单。他强调称,别把所有加工食品或者快餐当作“垃圾食品”,一些提供了营养以及方便的加工食品也是现代健康平衡饮食的一部分。
恩巴瑞克表示,世界正承受着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的双重负担。超过8亿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营养过剩正在影响世界的各个角落,有些国家超过70%的成年人存在肥胖或者超重问题。在中国,过去几十年的食物短缺被如今繁荣、经济增长和富足所取代。在二十世纪最后的几十年里,肥胖和超重人数增加了几倍多。
食品含有大量的糖分、脂肪以及盐分、高能量成分等会常常被人们称为“垃圾食品”,然而这并不是WHO的一个明确的术语,但却被常常用于形容那些高糖、高脂肪以及高盐低营养成分的加工食品。恩巴瑞克强调称,关于“垃圾食品”的流言是不真实的,WHO从未发布过一份名为“十大垃圾食品”的名单。
恩巴瑞克认为,在现代城市环境中,提供新鲜食物要比加工食品更贵,人们很少有时间准备食物,人们越来越多地在家庭以外用餐。非常甜的加工食品和饮料是不健康的,也是不需要的。逐渐减少糖的含量是可行的,也是可取的,这可以通过国家卫生相关部门与食品监管机构、食品产业界之间的合作来实现。但它必须以一种协调的方式进行,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含有较高盐分的食物。
恩巴瑞克指出,食品工业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已经能够应对挑战,为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生产出足够的价格便宜的食品。它现在必须为应对当前的挑战,向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提供足够、价格便宜并且健康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