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周上映的新片当中,《移动迷宫 3:死亡解药》是唯一有竞争力的一部。不过,这种竞争力其实也相当有限。上映首日分账票房不到 5000 万元,首周末不到 1.5 亿元,累计总票房也大约仅为 2.5 亿元左右。尽管以电影大约 6200 万美元成本的标准来看的话,它在中国取得的票房成绩倒也还算不错,但在整体大盘中,《移动迷宫 3》并不是一部有竞争力的电影。
而在北美,作为系列终章,《移动迷宫 3》的吸引力也在减退。在 BoxOfficeMojo 给出的先期预测中,这部电影的首周末票房仅有大约 1900 万到 2200 万美元,低于前两部实际获得的 3000 万美元以上的数字。而周四午夜场的成绩,《移动迷宫 3》的 150 万美元也不如前作的 170 万美元。
看上去,《移动迷宫 3》即将为好莱坞近来大量将 YA 小说改编成电影的热潮画上一个句号。
YA 是 youth adult 的缩写,通常被翻译为青少年。取决于不同人对此的定义,YA 小说可以指代面向 12 到 18 岁的读者,或者是 15 岁到 20 岁的小说读者。在西方,YA 小说是一种成熟的小说类型,通常针对青少年读者的需求,要么书写他们的青春故事,要么满足他们的青春幻想。
尽管将 YA 小说改编成电影的习惯早已有之。《哈利波特》系列、《暮光之城》系列都被看成是 YA 小说改编成的电影,但好莱坞这一轮改编 YA 小说的热潮通常会被归咎于 2012 年的《饥饿游戏》。
一开始,狮门影业给这部电影的前期投资仅为 7800 万美元,不到 1 亿美元说明他们一开始并没有那么看重这个项目,而仅仅将其作为一种中等成本影片来操作。然而,电影上映后北美票房达到了 4.08 亿美元,全球接近 7 亿美元,可以说是近年来狮门影业最成功的电影项目。因此到了第二部,狮门影业将投资追加到 1.3 亿美元,变成了一个标准的好莱坞 A 级大片。
此后,陆陆续续被搬上银幕的包括《安德的游戏》、《分歧者》、《移动迷宫》等。然而,此后并没有任何一个系列能够复制《饥饿游戏》的成功。《分歧者》三部曲的北美票房从 1.5 亿美元下滑到 6600 万美元,《移动迷宫》已经下映的两部也从 1.02 亿美元下滑到 8100 万美元。这些系列电影不仅总量不及《饥饿游戏》,就连系列本身也不断下滑。
事实上,《饥饿游戏》的成功只是一个特例。将 YA 小说改编成电影本身就是一件极具风险的事情。
首先,YA 小说针对青少年群体,而非大众群体,其作品内容也相对简单,因此很难吸引其他年龄段的读者。在电影行业,即使将 YA 的范围放大到 12 到 24 岁,这个年龄群体占到全部有观影习惯美国人的比例也仅有 35%。
这对于电影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即使是投资成本在 6000 到 7000 万美元,他们也需要调动大量的观众,才能确保一个体面的票房数字。只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电影,显然无法让其他人群产生兴趣。因此 YA 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在市场上是有一定天生缺陷的。
其次,YA 小说的读者在成长,他们对于 YA 小说的看法也在发生改变。要理解这一点,只要想象在国内,有多少人会把青春时期迷恋过安妮宝贝和郭敬明当成是自己的黑历史,就能明白这件事情了。因此,YA 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在 YA 小说读者成长前抓住他们。
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分歧者》为例,小说首次出版于 2011 年,此后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停留超过 11 周。尽管当年小说的版权改编就已经售出,但第一部电影在 2014 年才正式上映,一直到 2016 年上映最后一部。这整个 5 年的过程,读者也在成长,他们是否愿意因为当年喜欢过《分歧者》而选择在 5 年后看电影就成为了一个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 YA 小说改编电影的票房总是一部不如一部。
此外,YA 小说更新换代也很快,毕竟每年都有儿童开始接触 YA 小说,也有成人脱离 YA 小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自己生长的环境,几年前流行《哈利波特》、《暮光之城》这样的魔幻题材,近两年就更多变成了《分歧者》、《饥饿游戏》这样的科幻故事。YA 小说不容易保鲜,更别提比小说还要滞后的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