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中超依旧是“中超” 赛季价值似乎已缩水超30%

2018-01-29 16:24:26 来源: 好奇心日报

2015年11月,中超将 2016 赛季到 2020 赛季五年的赛事版权卖给了体奥动力,作价 80 亿元。当时就有声音质疑中超是不是值这个价钱,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超终究是没能撑起如此庞大的估值。

近日,有报道称,中超公司重新拟定了与体奥动力之间的版权合约。原本五年的合约被延长到十年,总价从 80 亿元上升到 110 亿元。其中,原本的五个赛季为 50 亿元,后五个赛季则会上涨到 60 亿元。平均下来,中超每个赛季的价值缩水了超过 30%。

过去三年,中超的繁荣是建立在政策以及资本之上的,而非基于观众的需求以及足球本身的发展规律。2014 年,国家发布政策,要求将体育打造成一个五万亿的产业。在政策利好的刺激下,资本大量涌入,因此出现了多家俱乐部转手,天价引进球员等现象。体奥动力以五年 80 亿元的价格获得中超版权也是其中之一。

然而,中国足球自身发展的水平却没有跟上资本投入的速度。去年 9 月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 12 强赛,中国队表现不佳,最终名列小组第五,未能成功进入世界杯。而在不久前本土举行的 U23 亚洲杯中,中国队位列小组第三,也没有出线。

就在今年 1 月,上海申花外援登巴巴加盟土耳其足球联赛,在一份声明中他表示:“这是一个正在全面发展的联赛,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都要努力成长。当然,发展有点太快了。去中国的球星与当地球员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球员水平不够,也就使得中超对于观众的吸引力有所下滑。2017 年中超赛事的场均上座人数为 2.37 万人,比 2016 年少了 2.42 万人。这些都是中超价值下滑的直接原因。

此外,中超仍然是一个行政化严重的赛事。此前,体育总局在强调体育改革时提出的一个重点就是管办分离,就是足协只承担管理功能,而具体联赛的执行则由公司负责运营。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足协的行政命令仍然对于中超的运转造成了不小困扰。

2017 中超联赛开始前,足协出台新政,每支球队必须有一名 23 岁以下(U23)球员首发,每场上场外援从 3+1 减少为 3 人。5 月,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要求各俱乐部整场比赛累计上场比赛的 U23 国内球员,必须与整场比赛累计上场比赛的外籍球员人数相同。

有报道称,体奥动力认为这些新政策使得中超的精彩程度降低,并因此要求和足协谈判协商版权价格。而这反过来也说明,在行政大量干预的情况下,想要商业化运作中超联赛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而行政干预本身也没有取到什么太好的效果。U23 亚洲杯首轮,中国对以 3:0 击败了阿曼队之后,国家体育总局以《U23 战胜阿曼队中国足球收获“改革红利”》为标题发表了一篇称赞足球新政的文章。而在最终未能小组出线之后,这篇文章也从国家体育总局官网上撤下。

这也似乎正是过去三年里,中国足球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