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Music Business Worldwide 近日的报道,一家来自保加利亚的机构(也有可能是个人)通过在 Spotify 上的“刷单”,获取了超过 100 万美元收入。而且,这样的行为并没有违反相关的法律规定。
去年 9 月,Spotify 上两份名字分别为“Soul Music”和“Music From The Heart”的第三方创建的歌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们在该流媒体平台排行榜上的位置非常靠前。在 9 月 23 日这天,“Music From The Heart”在全球榜排在 84 位,美国榜排在 22。“Soul Music”的成绩更好,全球榜排名 35,美国榜排到第 11,这两个排名比一些主流厂牌自建的歌单还要好。
人们很快发现了这两份歌单的诡异之处。它们上的歌曲都出自不知名的艺术家,数量约 500 首,时间长度往往只有三十几秒。这个长度本身已经很可疑,更巧合的是,Spotify 上的歌曲被纪录播放一次,需要的最短时间刚好是 30 秒。虽然在榜单上的排名很高,但歌单的粉丝却很少。拿有 467 首歌曲的“Soul Music”来举例,它的粉丝不到 1800 位,而每个月的活跃听众只有 1200 人左右。通过这两份歌单上音乐的 ISRC 码,所有的音乐都可以追溯到保加利亚的一家机构。

Music Business Worldwide 上的歌单截图
Music Business Worldwide 分析,有两种可能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歌单深得粉丝的心,那些关注的粉丝一刻不停地循环播放歌曲。更为可能是第二种情况,那就是,保加利亚的组织或个人创立了 1200 个付费 Spotify 账号(付费账号的一次播放产生的版权费高于免费账号),然后用它们机械地刷单,播放到 30 秒就自动切换到下一首。
创建 1200 个付费账号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按照 Spotify 9.99 美元/月的订阅费计算,一个月就是将近 1.2 万美元的订阅费。不过与换来的版权费用相比,这笔支出就不值一提了。
如果 30 秒的歌曲一刻不停地播上一个月,那么便能够产生 7200 万的播放量,按照 Spotify 上每首歌被付费账号播放一次产生 0.004 美元的版权费计算,保加利亚方一个月通过一份歌单就能够有约 41.5 万美元入账。如果上述的两份歌单为同一方所有,那么每个月带来的收入就达到 83 万美元。
Music Business Worldwide 指出,歌单至少在 Spotify 上播放了四个月,最终是因为成绩太突出才被发现异常情况而被删去了大部分歌曲。综合考虑各种因素,Spotify 被刷走了 100 多万美元。
整件事情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由于所有的用户都是按照规定缴纳订阅费创建的,这种刷单行为并没有违反规定。
Spotify 方面并没有明确证实骗局,不过表示,平台正在提高侦查和移除歌曲的能力。
这并不是 Spotify 上第一个刷单行为,它只是因为程度之大而引起了关注。“点击造假将会是人们获得不义之财的持续方案。”一名律师去年在接受 Quartz 采访时说道。
而自流媒体成为主流的音乐消费方式之后,围绕它传出的别有用心的手段层出不穷。Spotify 本身也传出过上传虚假艺人作品的消息。根据媒体报道,它付钱给制作人,让他们为不存在的艺人写歌并把作品上传到歌单上,人们在听这些歌曲的同时,意味着他们没在听真实艺人的作品,这样就帮 Spotify 省下了版权费。Spotify 方面否认了这种说法。
歌手 Post Malone 单曲《Rockstar》的推广,则和“刷单”一样,是一个没有违反规定而获得好处的例子。这首歌 YouTube 上官方厂牌的链接中,3 分 38 秒全部都只是在重复一段副歌的旋律而不是完整播放歌曲(一个月内,它获得了超过 4000 万的观看次数),官方文字描述则提供了流媒体上歌曲的链接,这样人们很可能为了听一遍这首歌而贡献了两次点击,从而帮着它登上了 Billboard 单曲榜头名的位置。《纽约客》在一篇文章中把这种情况类比为电影在计算票房时考虑进了预告片的收看情况。或许是关于这件事的讨论起了作用,YouTube 方面表示将不会把类似的循环计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