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4 日,银监会发布了修改《中国银监会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决定公告,这是银监会在 2017 年 3 月份允许外资银行投资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后,进一步放宽了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限制。
新《办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章节(第二章第七节),对外资银行投资设立、入股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许可条件、程序和申请材料等进行了规定,对于这些机构,将 “参照境外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或战略投资者入股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相关规定”。
第二个变化是新《办法》取消了四项业务的审批,他们分别是:外资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代客境外理财托管业务、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被清算的外资金融机构提取生息资产。
另外,新《办法》简化了审批程序,统一了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比如合并支行筹建和开业审批程序,仅保留支行开业审批;在高管资格审核程序上,对于在同类外资银行之间平级调动或改任较低职务的情形,由事前核准改为备案制。
今年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第十年,不过这十年它们走得并不顺利。
2006 年底,中国银监会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允许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行,开展中国公民人民币业务,实行和中资银行统一的监管标准。
这一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银行入华,到 2007 年底,在中国设立的外资银行总行有 29 家,分行及附属机构达到 125 家。
此时的外资行总资产也达到了 1.25 万亿元,同比去年增长 34.98 %,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 2.38%。
不过此后也是外资银行在中国最 “辉煌” 的一年,此后,这一比例除了 2010 年到 2011 年小幅上升外,其余年份都在下滑,到 2016 年只有 1.29%。

其中的原因,除了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外,还有来自中国政府监管政策的限制。
“外资行受监管限制,每年在国内开设分支行数量有限。而个人业务很大程度受到银行网点数量的影响,网点数量跟不上,业务难开展。” 曾在东亚银行主管零售业务的陈先生在一次采访中说到。网点数量不够会直接影响到能够吸引到的存款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吸收公众存款是开展业务的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
此外,监管方面要求外资行在发行信用卡前必须设立本土化的银行卡数据中心,这也拖慢了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发行银行卡的进程。花旗银行在 2004 年采取和浦发银行发行联名信用卡的策略,直到 2014 年才推出了自己的信用卡。
在中国的生意不好做,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外资银行开始退出这个市场。
2009 年,瑞士银行出售了中行 1.33% 的股份;2012 年花期银行清仓在浦发银行的持股;2015 年,德意志银行将所持华夏银行 19.99% 的股份转让给了中国人保,价格在 230 亿元到 257 亿元之间;2017 年 1 月份,澳新银行也卖出了其在上海农商行 20% 的股份,交易总价为 91.90 亿元。
还有外资银行选择关闭在中国的分行。
2016 年,花旗中国相继关闭了深圳前海支行、北京望京支行、大连星海湾支行和上海延安西路支行。澳新银行也宣布出售包括中国内地在内的亚洲 5 个市场的零售以及财富管理业务。
根据银监会数据显示,外资银行和及其分行的数量分别是 39 家和 121 家,较前一年变化不大;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有 1031 家,比 2015 年减少了 13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