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姬》导演亚历克斯·加兰的科幻片《湮灭》上周在美国 2012 家影院开画,尽管口碑不错,但截止目前的票房收入是 1100 万美元,差不多是成本的四分之一。这样的票房形势似乎让派拉蒙出售国际版权给 Netflix 的决定看起来很有先见之明,但是它也引起了海外观众的不满。
Netflix 获得国际播放权,意味着美国、加拿大、中国之外的观众将无法在大银幕上看到《湮灭》。自去年 12 月以来,社交网站上有无数影迷抱怨派拉蒙剥夺了他们的观影机会,因为在影院和 Netflix 观看本片,想必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从影片反响来看,有很多场景的效果确实依赖于大银幕的强化,尤其是配乐和音效。
对于派拉蒙而言,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并不奇怪。
在经历了两个糟糕的财年后,派拉蒙确实无力承受 4000 万美元的制作收不回成本——去年的《攻壳机动队》、《变形金刚:最后的骑士》、《海滩游侠》均不如预期;2016 年最大制作《星际迷航》的票房是系列最低。去年春天上任的主席 Jim Ginopulos 因而决定大幅削减制片厂的项目列表,觉得无法在影院揽到票房的,就打包给 Netflix。Netflix 似已成为这类电影的出路。
上一个著名案例就是《科洛弗悖论》,它正是派拉蒙打包给 Netflix 的其中一部,在后者的营销下出其不意地成为了超级碗上的焦点,首周内吸引了 500 万观众。从影片糟糕的后续口碑来看,如果只是按常规在剧院放映,无疑会是又一个失败的项目。
当然,《湮灭》的情况不同于《悖论》,它引发的还有制片厂对作者电影无法赚钱的担忧。

加兰与波特曼
制片人 David Ellison 在试映后就为票房紧张,他担心本片对于主流观众来说“太复杂”、“太聪明”,而加兰和另一位制片人 Scott Rudin 坚持终剪权而拒绝接受他的建议改变电影情节。派拉蒙的选项因此局限于两条:要么修改加兰的愿景让它变得更符合主流观众的口味,要么尊重导演的意愿并在同时考虑降低票房风险的出路。
《湮灭》改编自范德米尔的同名科幻小说,原著属于“新怪谭”流派,完全不似传统的科幻作品,倒更接近心理惊悚类;加兰的风格比较个人,《机械姬》也因不落主流取胜。两者都极具特色,强制干涉可能会步华纳《正义联盟》的后尘。让 Netflix 来共担风险,显然是最符合逻辑的选项。
目前的美国观众对略显奇怪的作者电影并不友好。去年,派拉蒙的《母亲!》和《缩身》尽管出自名导之手,并由大牌出演,却因无法触及这部分群体而赔本;《银翼杀手 2049》也是个叫好不叫座的典范,让 Alcon 损失了 8000 万美元。这让制片厂们相信,作者电影的最好机会并不是在影院大规模上映——它们可能面临更严苛的评判标准,而且观众也不见得去支持。
这个猜想是对的。《湮灭》集合了名导、明星(娜塔莉·波特曼和奥斯卡·伊萨克)、获奖原著和好口碑等要素,但仍然没什么美国观众去影院支持。这个主流群体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制片厂则根据他们的行动而做出反应,海外影迷却不得不为这种选择持续买单。
题图来自《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