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支名为金活医药的港股突然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不仅成交量突然从每天几万港元变成了几千万港元,股价也飙升了近 40%。原因似乎是金活医药代理的药品川贝枇杷膏得到了《华尔街日报》的报道。
近日出版的《华尔街日报》,以《中药补充剂引发兴趣和争议》为标题,报道了川贝枇杷膏被一些纽约人用做治疗咳嗽的药物。报道援引纽约一家中国市场的老板陈庆伟(音)的说法称:“突然之间,每个人都在谈论川贝枇杷膏。中国人很早就知道它,现在白人顾客也来了。”
这一文章很快被国内媒体报道。“卖到脱销”、“在美遭疯抢”、“走红美国,网购价格翻十倍”这样的词汇作为标题开始流传。
然而,正如标题中所暗示的那样,《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更关心川贝枇杷膏的安全问题。全文大量引用了医生的建议称,使用中药可能会造成健康风险,包括在与处方药共同使用、代替处方药使用、或者过量使用的情况下。全文并未讨论川贝枇杷膏是否能够帮助治愈流感。
而所谓的纽约对于川贝枇杷膏的热潮,该报道在网站上的标题为《一些纽约人开始谈论起了中药补充剂》。
目前学界对于川贝枇杷膏的研究不多。1994 年一组中国科学家在《中国中药杂志》发表论文称,川贝枇杷膏在止咳祛痰上有显著功效。2006 年香港中文大学的一组科学家研究了一个以川贝为主要原料的中药药方,认为该药方在治疗咳嗽上有一定的疗效。这些与川贝枇杷膏声称的润肺化痰、止咳平喘功效相吻合。
此次《华尔街日报》对于川贝枇杷膏的报道似乎与各类东方医药在西方得到更多关注相关。咨询公司敏特尔分析师 Michelle Teodoro 指出,从 2012 年 4 月到 2017 年 3 月,欧洲含有中草药成分的产品增长了 93%,并且全球有 36% 的含中草药成分的产品在欧洲发布。
不过,这些产品并非药品。文中所举例子包括姜黄果汁、枸杞果汁、生姜灵芝洗发水、莲花乳液等产品。而对于这些产品的偏爱则来自于这样一种认知:“天然食物对于健康的好处,要高于工业产品中的各类添加剂。”
对于天然产品的追求正在成为近年来席卷欧美的一种消费潮流。在食品行业,美国野牛在美国人肉类消费中占比上升;百事公司推出了佳得乐饮料的有机版本,以迎合天然成分潮流;可口可乐悬赏 100 万美元,寻找安全低热量的天然甜味剂。日用品方面,联合利华推出新品牌 ApotheCARE Essentials,强调从一些天然的成分中提取了成分。
西方人不断在印度瑜伽、藏传佛教、东方神秘中寻找新的心灵慰藉,正如《华尔街日报》此次在报道川贝枇杷膏时开篇就写道:“只有一件事会让纽约人比寻找神秘疗法更感兴趣,那就是把发现的神秘疗法告诉其他人。”